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充电网络总经理 梁艳 发言稿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产业的现状,过去两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让我们整个产业同仁非常兴奋,去年新增新能源车352万辆,今年我们预判会到550万辆,两年新增的新能源车能赶上过去10年的两倍,而围绕新能源车的发展,很多车主以及主机厂遇到的很大的挑战,充电成为这个产业发展严重的瓶颈。当前充电产业运营商不少,上中下游产业的玩家也不少,但是整个产业现状很遗憾的是并没有实现良性的正循环。
看看新能源车主的心声,出行充电,很痛苦的一点,找不到统一的入口,找不到桩,找到了桩要么就是桩的噪音太大、要么枪线太重、要么桩是坏掉的,特别是在高速路上现在爆发出来的负向的反馈已经非常集中了,排4个小时、1个小时充不上电。再看看充电运营商的反馈,充电唯一的收入就是充电服务费,整个场站利用率非常低、故障率很高、运维很贵,特别是电动车发展很快、功率越来越大,对于充电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我们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并没有考虑柔性和向未来平滑的演进发展,需要重复性投资,演进很困难。
再看看现在的政策情况,今年1月10日国家发布了一个联合十部委的联合发文,关于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给了很明确的方向指导。但是我们在实战中来看,站在城市的角度,充电基础设施虽然作为国家2020年发布的新基建七大方向之一,但是并没有做到真正的统一建设、统一规划,尤其是标准上没有一个明确的准入标准,对于充电基础设施的质量没有可以量化的考核。监管上,对安全性上做不到提前预警,安全隐患比较大。
我们站在华为的视角上想分享一下对于推动高质量充电发展方向的几点思考,我们提了四个方向:
第一,刘主任刚提到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这是每个产业同仁共同的梦想,我们认为面向未来高质量充电就应该更加节能、更加绿色。
第二,我们期望未来电动车的车主能像油车车主一样的体验,充电一定要快。
第三,充电基础设施要有更好的可用度。
第四,我们认为整个产业要升级,就要有智慧化的赋能。
先看看第一个方向,光伏是非常好的一种清洁能源,我们看了一下,经过这些年的技术演进和发展,光伏发电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像我们组串式的光伏逆变,加上整个产业度电成本优化,相比传统火电0.3-0.4元的度电成本,光伏不到0.2元,有非常好的技术和成本优势。
要达到可控的削峰填谷的,储能在光储充一体化是很关键的要素。当前储能成本很高,今年上半年大宗货物的上涨,整个原材料上涨翻了10倍,ROI无法闭环,有很多人质疑光储充一体化的方向是否可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理解,当前光伏发电是以大基地为主,我们预判未来会走向分布式光伏,就是说我们常说的工商业绿电和家庭绿电。自发自用形成微网,发、储、充、用自闭环的循环方式。储能到底成本未来会走向何方?最近看到欧阳明高院士分享当前探明储量从2020年相比2005年翻了4倍,可以支撑电池产量达到2270亿度,预判2025年,电池产量可以达到30亿度电,我们自己的新能源车大概用到10亿度电,而储能只需要3亿度电。所以站在后天看明天,未来几年我们认为储能的走势成本会进一步趋向合理化。
我们认为储能不应该因为短期的成本压力而放弃了在技术上的探索和钻研。在储能技术上我们一直在深入研究,针对电芯一包一管理、一簇一优化,更好的提高储能效率。围绕光储充一体化,我们的逻辑是通过比特流管理瓦特,打通五大核心技术,跟数字技术相关的云、人工智能,计算连接是支撑整个信息流的流向,瓦特所影响的碳化硅、氮化镓,IGBT,MOS,以及算法图谱,热管理技术,整个支撑的是能量流。信息流和能量流一定要完美融合,来支撑整个光储充一体化场景的赋能。所以打通发、储、充、用,实现智能化的管理,来构建绿色、高效的光储充一体化的场站,我们认为这是未来我们价值的方向,实现新能源的车充新能源电的梦想。
第二个高质量发展方向,希望充电能像加油一样的体验。我们现在看到电动车的发展方向,高压大功率是未来整个新能源主流的架构,一系列相关的技术,比如像电芯的技术、电池管理系统的技术,功率器件的技术,会有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我们预判到2025年未来的三年在技术的迭代上以及核心主机厂应该会大力去推动高压大功率电动车成为中高端车的主流方向。匹配整个电动车的发展方向,现在我们的车用基础设施已经成为严重的短板,我最近跟几个主机厂客户交流过程中,客户说非常无奈的是,期望推动从400V到800V的高压,但是充电基础设施不支撑,为了保证我车主最基本充电的诉求,还要附加一个模块,保证能够在400V现有的一些充电桩能充得上电。我认为我们作为充电产业的同仁,应该努力推动高压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升级。在技术路线上,我们也提出了,基于直流母线架构的800V高压,支撑未来超快充一体的方案。电动汽车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在公共场站,有走的比较快的主机厂已经提到了600千瓦,大功率5—10分钟充满电,超充240、360、480支持,同时匹配现在绝大多数车主的60、120、180的快充也要有,也要保证在一个场站是超快充一体的综合性的解决方案。要提供像加油一样的充电体验,我们在技术的架构上就要有进一步的探索和升级,来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更好的可用度。充电设备在可靠性、质量体验关键部件的失效率、噪音、辐射上应该有一个综合性的考虑。这里看一下,围绕充电核心的部件,充电模块可能占了整个充电基础设施设备里面大概1/3到1/4,模块的失效率从2‰到2%,甚至有的充电运营商跟我说,很糟糕的就是早年很多充电的模块失效率竟然达到了20%,客户说我是充电运营商,应该为我最终的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不是设备维修商。所以我们这里提出来,对于高质量充电,一些核心技术的设备和核心的部件也应该根据应用工况来进行分级。在可靠性的指标上,按照自然腐蚀、粉尘试验、混合气体腐蚀检测,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层分级。在设备上,除了模块的失效率之外,还有充电设备的负载率,整站的使用效率,以及噪音,我们认为这几个维度都是应该从设备的标准和质量上有分层分级的考核。
最后一点,未来的充电基础设施应该更加智慧化,我们应该给充电基础设施赋上大脑。现在充电运营商唯一的收入来源主要还是靠充电的服务费,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多元化服务,以充电业务为主体,进一步通过一些关键的技术提供超快充融合、包括未来的光储充,而两翼,一个是跟电网的交易,一个是跟车的增值服务,我们的观点是,构建一个充电网络的平台,以这个平台为中心,统一技术和标准,来实现“三网融合”,从充电服务能够走向多元化的服务。
最后总结一下,推动高质量的充电发展,这不是一个企业,也不是一个联盟组织的事情,而是我们所有投身于这个产业的各位同仁们凝心聚力,共同努力的方向。华为在这里正式表态,我们一直是坚持平台+生态,坚持Inside战略不动摇,希望能够携手各位产业同仁,共同来推动整个充电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为我们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尽我们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