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46家运营商联名投诉,滴滴小桔充电做了什么?-电动汽车观察家

被46家运营商联名投诉,滴滴小桔充电做了什么?

5月中旬,一则广州充电运营商联名投诉小桔充电“二选一”垄断市场的新闻,在充电行业内快速流传。但随后的两三天里,这则新闻便从全网消失,到底发生了什么?背后的原因为何?小桔充电是谁?

1_20210604_100958235

图为被消失的新闻截图

电动汽车观察家》拿到了这封投诉信,也征询了投诉企业,为大家还原事情的始末。

据参与投诉的广州某充电运营商负责人田华表示:“被删稿的报道其实并不准确,参与此次联名投诉的充电运营商一共46家,并非29家,而且里面的表达负面情绪较多。我们此次联名,只是想将充电运营商的现状和诉求给领导汇报一下。”

投诉信除了对有关部门提出的政策诉求外,篇幅较大的内容是关于滴滴旗下“小桔充电”平台涉嫌垄断市场行为,以及恒大旗下的“星络充电”涉嫌不正当竞争,干扰市场经营秩序。

2_20210604_100958237

图为投诉信运营商诉求

46家运营商投诉小桔充电,是运营商和平台商积累矛盾的一次爆发。小桔充电与充电运营商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又更新了一个篇章。

1

小桔充电涉嫌垄断

参与此次联名投诉的46家充电运营商,大部分都是采用小桔充电SaaS直连平台的企业,还有一部分是与小桔充电互联互通。参与的运营商场站规模,从几个充电枪头到100多个不等,总数2200余个充电枪头,规模基本为小运营商。

那么何为SaaS直连,何为互联互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合作方式?

SaaS,是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充电运营商的场站对外营业,需要2个端口,一个是面向用户使用的客户端,一般有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为用户提供查询、充值、扫码等功能;一个是运营商自己使用的后台管理端,能够实现远程管理、收发、控制充电桩硬件。

这两个端充电运营商要么选择自研,要么外包,要么使用充电桩设备企业自带的,而对应的问题是自研成本高,外包不靠谱,设备企业自带的不好用。而软件恰好是滴滴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所擅长的。它们提供SaaS服务,将客户端和后端都替运营商做了。

互联互通比较简单,就是充电运营商已有自己的后台系统,将后台与小桔充电平台打通,即可实现小桔充电的用户在运营商的场站进行充电。

田华表示,“与小桔充电合作,我们一方面看重的是滴滴背后庞大的出租网约车流量;另一方面就是它所提供的软件平台及数据能力,确实体验上要好很多。与之对应的是,我们需要支付充电服务费的10-20%给小桔充电,不同企业抽成比例不一样。”

此次的联名投诉事件,在双方签署的合同中已经埋下隐患。

根据投诉信,运营商与小桔充电签署的条款中有如下2款内容:

  • 第2.5条:未经甲方(编者:即小桔充电)同意,乙方(编者:即运营商)不得就本协议下约定的充电站项目与其他从事与甲方相同或类似业务的主体开展与本协议实质相同或类似的合作
  • 第13.2条:如乙方违反以下任一约定的,甲方有权要求乙方就其违约行为按照人民币100万元/站的标准支付违约金(如其违约行为涉及多个充电站的,违约金总额为人民币100万元*所涉充电站数量):(1)乙方违反本协议第2.5条约定的……

投诉信指出,该条款的高违约条款具有排他性,直接限制了充电运营商与其他平台合作。

同时,小桔充电在广州市场通过各种形式促销,挤压其他平台的充电站,占领了广州一半的充电市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因此运营商们认为该情形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下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四)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及《禁止垄断协议暂行规定》第五条“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调行为”。

据田华介绍,目前联名投诉的运营商场站仍然在小桔充电上正常运营,并且广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已经受理并展开调查。

在该事件发生之后,田华表示小桔充电提出与运营商们签署补充协议,同时要求运营商们撤销投诉申请。

在田华看来补充协议仍然是换汤不换药,甚至说是更加苛刻了,完全是不平等条约。

他出示的补充协议内容显示,首先,小桔充电允许运营商与其他平台合作,但必须是小桔充电认可的平台。小桔充电有权决定是否接入或断开。

其次,运营商需要根据小桔充电的对接需求,对充电桩的软件或硬件进行适当的调整/改造,确认符合安全条件后才能接入。

再次,同时运营商不能和其他平台开展补贴、促销等活动;小桔充电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运营商场站的管理和运营策略。

最后,补充协议依然保持了运营商们违约按每个站100万元赔偿的违约条款。

对于该补充协议,田华表示参与此次联名投诉的运营商均拒绝签署。

在临近发稿前,田华提供了小桔充电最新的解决方案,名为“条款豁免通知函”,对存在上述第2.5条或类似的条款限制进行豁免,并且该通知函直接出现在小桔充电为运营商提供的充电管理后台进入界面中,运营商必须点击确认才能进入后台查看场站状态、订单数据、营业流水等信息,而这些操作是运营商们日常工作之一。

WechatIMG44

图为小桔充电运营商后台通知函页面

“用这种通知的方式相当不正规,而且我们不点确认根本进不了后台的手段过于粗暴,目前我们还在等待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田华说。

2

为什么会发生联名投诉?

“充电运营商与小桔充电闹到如今的局面是迟早的事情,只不过没想到矛盾这么快就爆发了。”小桔充电前员工张兵如是说。

他进一步指出:“当一个局部市场,小桔充电一家独大时,充电运营商还会继续保持合作,而一旦其他平台开始进行疯狂补贴,小桔充电带来的流量和订单下降,但由于平台绑定,运营商无法和其他平台合作,矛盾开始出现”。

另外,滴滴在任何一个城市的纯电出租网约车数量是有限的,但充电运营商在不断增加,当需求侧相对稳定,供给侧不断增加时,市场就出现了对存量市场的零和博弈,局部市场的价格战开始,大家抢来抢去还是那点市场,矛盾开始激化。

而田华则表示:“一方面通过协议排他,不让我们与其他平台合作,另一方面小桔充电除了10-20%的服务费抽成外,与其他平台打价格战还让我们出钱补贴,这让原本就寥寥无几的服务费收入变得更少。”

更让田华气愤的是,联名投诉事件发生后,滴滴公关全网删稿,让他感受到小公司与大平台之间的力量悬殊。

我们问询另外一家广州运营商许波则表示,除了不允许接入其他平台之外,矛盾爆发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1、早期小桔充电通过互联互通将市场上已有运营商的数据接入,快速占领市场,摸透市场供需关系后,随后又去扶持更有控制力的SaaS直连运营商,并且在互联互通运营商的优质场站周边建设充电站,这就已经引起互联互通运营商的强烈不满。

2、不论是互联互通还是SaaS直连,小桔充电有权自主对充电场站在平台端的上下线,充电服务费进行随意调整,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流量订单控制。

3、对于后期进入的SaaS直连运营商,小桔充电要求必须采购其内部推荐的硬件设备,外部采购的充电设备不允许接入小桔充电。

诸多矛盾累积已久,最终一朝爆发。

3

小桔充电是谁?

小桔充电的官网对于自己有非常美好的描述:小桔充电是滴滴出行旗下新能源充电品牌,汇聚了优质充电桩,作为全方位、一站式的充电服务平台,为新能源车主提供快捷、实惠、值得信赖的充电服务。

时间回到2017年,此时滴滴已经一统网约车天下,正在寻求新的战略业务和增长点。

2017年11月初,滴滴出行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程维宣布,滴滴联合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合资成立全球新能源汽车服务公司,通过构建充换电体系、储电、电池再利用等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来支持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2020年之前,滴滴将率先在平台推广超过100万辆新能源汽车。

1

图为程维在联合国高级论坛演讲

后来这个合资公司没有什么下文,但是在2018年1月初,小桔充电正式在滴滴车主APP端上线试运营。

同年2月,滴滴与特来电成立合资公司“小桔特来电”,随后便开始与国内各个充电运营商互联互通合作。

据小桔充电早期员工吴海介绍,当时滴滴正在推动“洪流联盟”,与各大主机厂进行联合定制车型开发,再投入到滴滴平台运营。由于都是电动汽车,就面临充电问题,汽车资产管理中心部门就建立了这个业务板块。

之所以能绑定滴滴平台上的司机,是因为充电费用可以直接从拉活收入中扣除,司机不需要去下载其他APP,也不用在其他平台上充值付费。再加上各种运营补贴活动,司机端的流量被小桔充电牢牢握住。

“小桔充电历经大概3个阶段。”吴海介绍。第一阶段是2018年刚起步时,希望成为一个聚合交易平台,主要通过与现有充电运营商进行互联互通合作,打通后台数据,为滴滴的广大司机提供充电服务。

第二阶段,小桔发现现有的充电场站质量和服务参差不齐,很难标准化,对于运营商又没有把控能力,就做过一段时间的自建站,但发现投资建站过于复杂,无法大规模快速复制。

第三阶段就是现在这个模式,互联互通+SaaS直连,对于大运营商或不愿直连的采取互联互通,对于没有软件能力的小运营商采取设备直连。

随着业务的不断壮大,小桔充电开始着重发展SaaS直连运营商,并鼓励更多人参与投资充电站建设,称之为加盟商。同时小桔充电也与盛弘、中恒等充电设备公司达成合作,逐渐形成提供充电设备推荐、软件平台、流量导入、融资租赁金融支持等全方位服务。

此时,小桔充电结合滴滴自身资源将业务优势做到了极致,庞大的用户流量,快速迭代的产品体验,金融资本的力量,高效的推动节奏,让小桔充电业务发展快速崛起。据其官网对外展示,目前小桔充电已经与100余家运营商合作,覆盖全国1万余座充电站,拥有10万余个快充枪数。

根据吴海提供的资料,2020年9月小桔充电日订单突破21万单,预计目前已经突破30万单,按照平均每单30度电计算,日均已近千万度电,已成为行业不可忽视的平台力量。

WechatIMG735

图为2020年9月小桔充电内部战报

厦门某运营商透露,小桔充电的订单占比已经达到当地的60-70%,如此高的比例确实让他们看到了平台的力量,但同时也让他们不敢轻易与小桔终止合作。合同条款也不允许他们去接入其他平台,否则场站就会被下线。

4

平台与运营商如何共处?

如何共生共赢,是如今所有平台与商户之间不可逃避的问题。

就小桔充电而言,这次联名投诉事件,是运营商第二波集体反抗。

2019年4月1日愚人节,特来电、星星充电、万马新能源3家国内主流运营商同时宣布退出小桔充电,所有充电桩数据从小桔充电下线,用户无法再通过小桔充电在这3家运营商旗下的充电站充电。

3_20210604_100958217

图为2019年星星充电退出小桔通知

3家运营商认为,小桔充电不应该介入线下充电站建设,与运营商竞争。

特来电某高层负责人回顾此事件时,认可了上述原因,并补充到:“如果双方继续保持互联互通合作,我们做线下建设运营,小桔充电做线上引流,这种模式是双方共同需要的,是可持续的。但是,小桔不能利用我们的数据,解构分析后去发展加盟商,在我好的场站附近再建站。这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意,虽说不是小桔直接投资的,但长此以往,小桔手里可控的场站会越来越多,而加盟商的合作深度又比我深,资源上势必会有倾斜,我们为他人作嫁衣是可预见的局面。”

加盟商情况如何呢?

据杭州某运营商透露,早期加盟小桔充电的运营商都赚到钱了,但到后期随着进入的运营商越来越多,而增量订单有限,市场就陷入了内卷。“大家都赚不到钱了,但小桔充电通过流量控制,不会让你饿死,也不会让你吃得太饱。”

到这里大家可以理解,SaaS直连的运营商相当于是小桔充电的嫡系部队,而互联互通的运营商更像是雇佣军,流量、补贴、运营策略等都会倾向于嫡系部队。

“小桔充电把滴滴的模式完全照搬在充电行业,试图一家独大,掌控流量分发和利益分配,而小桔内部的KPI就是市场占有率,在这种考核机制下动作就会变形。”张兵说。

但是,张兵也认为,“小桔充电对于行业的积极作用是,将进入门槛降得很低,快速吸引和发展了很多运营商进入;对于产品、服务、选址建站的标准化,提升了用户体验。”

小桔充电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与运营商分配利益?如何保持运营策略的公平与公正?

另外,充电市场目前也还有天生的缺陷。平台成立的前提是,供给和需求两端足够分散且海量,例如滴滴的出行业务,司机和乘客是分散且海量的,市场也足够庞大。充电市场供给侧的运营商全国大大小小也就过千家,且已经形成大小不一的企业梯队,而需求侧的电动汽车数量也才几百万辆,现在整体充电市场规模还很小。僧多肉少,平台变成分粥人,矛盾少不了。

比较成熟市场的平台,目前也面临严厉的监管环境。

今年4月10日,阿里巴巴因对平台内电商提出“二选一”要求,被处以182亿元罚款。

5月14日,交通运输部等八部委,又对滴滴出行、首汽约车、曹操出行等10家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公司进行联合约谈。约谈要求,各平台公司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立即开展整改。

关于垄断行为,有关部门早就放出风声,将对互联网企业强迫实施“二选一”、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烧钱抢占市场、实施“大数据杀熟”等问题严肃整治。

小桔充电难得的平台地位,需要小心维护。

《电动汽车观察家》也向滴滴小桔充电方面征询了此次集体投诉事件的意见,但没有获得回复。

(田华、张兵、许波、吴海均为化名)

本文由 电动汽车观察家 作者:电观 发表,其版权均为 电动汽车观察家 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 电动汽车观察家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29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