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锂王百亿亏损,中国海外锂矿储备亮起红灯
2024年3月底,中国A股的两家锂矿龙头企业——天齐锂业与赣锋锂业相继发布巨亏公告。
其中,赣锋锂业遭遇上市以来首次亏损。2024年公司录得营收189.06亿元,同比下降42.66%;净利润为-20.74亿元,同比降141.92%。对其业绩影响造成影响的,除了锂盐价格的持续走低外,另一个是赣锋持股的澳洲“锂矿拍卖王”——皮尔巴拉矿业股价下跌(2017年以每股0.35澳元的价格购入皮尔巴拉矿业7千万美金的股票)。累计造成赣锋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资产或负债在市场中交易价格下跌)14.89亿元。
而天齐锂业2024年录得营收130.63亿元,同比下降67.75%;净利润为-79.05亿元,同比下降208.32%,为上市以来最差业绩。其中,天齐锂业在2024年的产品存货跌价、在建工程等在内的减值金额达21.14亿元。同时,其持股公司SQM的产品售价降低,造成了其-8.85亿元的投资收益亏损。
虽然锂价仍在谷底震荡,除天齐锂业与赣锋锂业外,锂矿全行业都面临业绩下滑的压力,但从国际市场看,头部矿业巨头开始加速抢夺海外优质矿产,世界锂矿供给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根据中国有色协会统计,2024年中国市场约60%的锂原材料依靠进口。虽然国内在持续性加大锂矿勘查开发力度,但有相当部分的新项目品位较低,开采经济性差。同时,由于基建配套问题导致其商业化周期极为漫长。因此,对于中国新能源产业而言,中短期内海外优质锂矿资产的控制权仍为重中之重。
但基于目前市场对于供需关系的判断,锂供给中短期内“供大于求”的观点基本成为行业共识,锂矿也逐渐淡出了新能源产业的关注中心。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基于此,本文重点将讨论三个问题:
·通过计算市场需求,能否得出锂盐的长期价格走势?
·锂价筑底反弹之前的信号是什么?
·对于中国新能源产业,除了锂矿价格,更应该关注什么问题?
01
计算市场需求是个伪命题
除了锂产品售价大跌外,赣锋锂业与天齐锂业还面临着一个问题,行业对其中短期的业绩表现集体看空。而看空的主要理由只有四个字:
供大于求。
多数行业内人士认为,锂盐将在中短期内维持供给过剩的局面,价格也将在底部持续性震荡。对于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计算,成为了判断碳酸锂长期价格走势的一个重要参考。
但我相信,这个市场没有人能算准市场需求。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哪家机构预测的准,而是这个市场的需求到底能不能被预测?
某券商于2019年给出的需求指引,2022年全球测算需求与实际相差16.5万吨
某券商于2018年中旬给出的需求指引,2020年国内测算需求与实际相差约8.45万吨
当然有人会反驳,诸多机构已经对供给与需求做出了精准的计算,数据即事实。但是在这个市场中,越是精确的计算,最后只会得到越精确的错误。我们可以回看2021-2022年碳酸锂价格猛增的这两年内,各世界大型机构给出的需求指引基本都维持在44-48万吨左右。
但事实是,2022年,仅我国市场碳酸锂消费总量就达到了50.5万吨,相比2016年增长了405%。如果平均机构的测算数据为46万吨LCE,那么2022年仅国内锂电池产业约有4.5万吨LCE没有被预测。
根据中国有色协会数据,2022年共有约60%的碳酸锂用于动力电池制造,我们平均2022年中国市场单车带电量为45kWh(当年新能源产品以混动、中小型纯电为主)。综合计算,2022年市场大部分机构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预测,出现了约100万辆的预测需求偏差。
对于汽车行业这个体量而言,100万辆的预测偏差相当于这些测算全部无效。为什么多数机构在预测需求会出现巨大偏差?
看市场的需求增长,有两个重要因素:
政策引导;
新产品、技术的供给。
回看2021-2022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一方面是国补及购置税的减免延续,以及地方政策的不断支持,同时叠加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拉动了下沉市场的需求。
另一方面,以五菱宏光MINI为代表的微型纯电规模上市,以极具性价比的优势,满足了相当大一部分的居民城区出行问题。同时,比亚迪DM-i插混产品的上市,价格基本与同级别燃油车持平,但凭借其混动的使用经济性优势,打响了新能源产品对于燃油车的替代,进一步打开了消费市场的增量。
以上这两个变量,我相信没有任何机构能提前给出指引。政策这一变量由于其特殊性,是一定无法预测的。那么新技术、产品的供给,能被预测吗?
也不能。
首先,这个市场绝大多数的人并不了解一家公司有多少技术储备,以及关键技术、产品的市场投放节奏,这个不必预测,因为没有信源让你预测。即便知道了一款旗舰产品、一件关键技术的投放节点,我们也无法提前判断一个产品是否具备教育用户并且改变用户消费行为的能力(拉动市场需求的能力)。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用户,都是属于被教育的群体。认知的局限性导致在对全新产品、全新技术判断时,必然也有认知偏差。
自变量的未知性,导致终端需求这个因变量不可计算。那么除以上这两个因素外,新能源市场还有什么因素扰动需求?
突发性事件。
例如2022年的俄乌战争导致了国际能源价格飙升,严重依靠天然气发电调峰的欧洲地区,电力价格暴涨。叠加2021-2022年整个欧洲地区的极端高温天气,以及疫情造成的通胀问题,本就无法实现能源自供的部分国家遭遇严重电力危机,居民用电成本飙升。
而以上因素的叠加,也为欧洲地区户用储能的增长打开了窗口。2022年,欧洲储能装机7.0GWh,同比大增103.44%。
如果将时间倒退回2020年,我们要对锂离子电池需求进行预测,欧洲户用储能在2021-2022年的爆发式增量,能否被计算进总需求中?
显然不能。因为具备突发性,才称为突发性事件。
产品在变化,技术在变化,市场格局也在变化。站在当下的市场环境来预测未来的需求,就相当于为一个系统输入了错误的参数,得出来的结果也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基于此,对于“锂矿市场中短期供大于求”这个结论,全产业需要保持谨慎。
中短期是多久,供给量是多少,未来的需求量又是多少?我们无法得到有效的数据。但是对于一个产业而言,放松了对上游关键原料的把控,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02
锂矿供给量开始发生变化
虽然目前市场对于锂矿的看空态度基本保持一致,但全球矿商对于锂矿战略性价值的认知已经达成了共识。
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全球第一大铁矿商、第二大综合矿商——力拓,于2024财年斥资67亿美金并购了美国锂矿商阿卡迪姆锂业(Arcadium Lithium Plc),正式交易将于2025年中旬完成。完成该笔交易后,力拓将跃升为全球第三大锂资源生产商,仅次于美国雅保与智利SQM。
这并不是力拓第一次尝试涉足锂矿行业。早在2022年,锂价刚进入上行周期时,力拓就试图通过塞尔利亚Jadar项目试水锂矿行业,但由于项目所在地——洛兹尼察(Loznica)的市民出于环境破坏问题的考虑,发起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导致了塞尔维亚政府吊销了力拓在该项目的采矿权。
而除力拓外,各头部锂矿商均有动作,在2024年掀起了一轮并购高潮。
从SQM联合澳大利亚Hancock Prospecting作价81亿元并购Azure Minerals,到雅保斥资310亿元并购澳洲Liontown,法国埃赫曼(Eramet)7亿美金收购青山集团在阿根廷项目股权……一年多的时间内,锂矿产业累计约发生了10多笔大型并购,并购金额共计超500亿元人民币。
这些并购均表明一件事:
国际市场对于锂资源的未来预期,非常乐观。同时,锂矿产业也在开始洗牌,行业优质资源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
也正是2024年,国际市场开始发出减产信号。
其中,澳大利亚锂矿商Core Lithium于2024年初打响了澳大利亚锂矿产业减产的第一枪。该公司宣布,将暂停其Finniss项目所有采矿作业。7月,美国雅保也暂停了其澳大利亚Kemerton锂加工厂的多个生产线。随后,Mineral Resources宣布,公司决定暂停旗下锂矿项目Bald Hill的开发工作。
目前,澳洲锂矿产业除格林布什锂矿外(碳酸锂生产成本在3.7万-3.85万之间,拥有全澳洲硬岩锂矿最低成本),所有的锂矿项目都宣布不同程度的减产计划。
南美洲方面,紫金矿业旗下的Tres Quebradas盐湖宣布暂停生产,赣锋锂业的Mariana盐湖宣布减产约0.5万吨LCE。同时,埃赫曼集团的Centenario-Ratones盐湖、阿卡迪姆锂业的Fenix也均有推迟生产的计划。
除澳洲、南美两大重要锂矿产区外(两大市场供给市场量各为40%左右),在2022年被誉为中国锂矿出海热土的非洲,基本全部进入停滞状态。中矿资源旗下明星项目Bikita锂矿以及华友钴业的Arcadia项目均宣布停止化学透锂长石的生产。而雅化集团的Kamativi与海南矿业的Bougouni亦有减产计划。
从2024年各项目的减产、停产进展来看,市场的供给量在不断发生变化。中下游对于供给这一个指标的判断,也是很被动的。虽然在锂矿价格不断下探的时间线内,整个市场对于锂矿供给缩减是有预期的。但是哪个项目会减产、停产,减产的范围是多少,停产后的库存消化周期是多少?
我们都无法预判。
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产能收缩与斥资并购,两者都是矿业在周期低谷中惯用的经营策略。前者是拉低市场供给;后者是抄底优质资产,储备“弹药”。严格意义上来说,矿产行业在低谷期内的并购,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减产。
这两点同时发生,就是一个品种开始筑底反弹的信号。
03
当下的关键点:海外优质锂矿归属权
当供给与需求都变成了雾里看花,价格的未来走势在多维度的变量中摇摆不定。站在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角度上,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2025年3月底,力拓在拿下美国锂矿商阿卡迪姆锂业后,又与刚果金协商其境内Roche Dure锂矿床(紫金矿业Manono锂矿所在地)开发权归属。而除力拓外,由比尔·盖茨与贝索斯支持的美国智能金属生产商KoBold Metals Co也表示,有兴趣开发该锂矿项目。
Roche Dure锂矿床俯瞰图
该协议一旦达成,这个全球最大的锂矿床北部将由中国紫金矿业开发,南部或将由力拓联合
KoBold Metals Co共同开发。而这也是美国大型矿产公司首次深度涉足刚果金,并且直指这一全球最大锂矿。
原本由中资覆盖的非洲锂矿版图,目前格局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刚果金总统Felix Tshisekedi曾在2月向美国政府抛出“橄榄枝”:如果美国能够介入调停该国的武装冲突,那么该国将会向其开放大量关键矿产项目的开发权益。
而这也引出了当下中国新能源产业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全球优质锂矿项目的归属权。
时间退回2024年,有关中资海外锂矿归属权的问题,就已经开始亮起红灯。其中,作为中国锂电产业争夺海外资源的代表企业——天齐锂业与赣锋锂业,均在当年遭遇到海外锂矿项目归属权被剥离的问题。
其中,天齐锂业参股公司SQM于5月31日宣布,公司与智利国家铜业公司(Codelco)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合营公司。原本由SQM经营的阿塔卡马锂盐湖,将转到合营公司旗下。其中,智利国家铜业持合营公司50,000,001股,SQM持合营公司49,999,999股。
而这也意味着,SQM正式走向国有化。而随着智利国家铜业介入到阿塔卡马锂盐湖,天齐锂业在该项目中的权益进一步被稀释。
同年6月,赣锋锂业墨西哥的9个锂矿开采权,均被墨西哥政府取消,理由为“投资金额不够”。
天齐锂业与赣锋锂业在海外遭遇的情况越复杂,就越证明了锂矿的战略性价值。
随着国际地缘政治日趋紧张,部分国家通过优质资源禀赋,以税收、环保审查、强制性股权分割等系统性手段隔离中国公司权益的问题已经开始批量出现。而中国企业在海外的优质资源储备也正在面临极大挑战。同时,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轮锂矿的下行周期中,欧美头部矿业公司频频在世界市场斥资并购优质锂矿项目,整合资源版图,但中资却鲜有参与。
上一轮周期中,碳酸锂从普通工业添加剂摇身变为“白色石油”,但下行周期时,这顶帽子却变得无人关注。市场总喜欢用价格来描述一个品种的市场地位,却错误的忽略了其战略属性。尤其是在上一轮周期中,中下游产业总喜欢以“成本”来关注其价格走势。
沙特阿美的石油生产成本为3.53美元/桶油当量,但市场没有人会通过成本锚定原油价格。因为其溢价的很大一部分,都归属其“战略价值”。同样,锂矿也是如此。
目前全球三大市场,除美国在新能源产业的态度上反复摇摆外,中国与欧洲市场的步伐都是一致向前的,只不过中国快,欧洲慢。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国与欧洲都面临相同问题——传统化石能源资源禀赋不强,对进口能源依赖程度高。而依靠新能源产业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是确定性方向。尤其是欧洲地区,俄乌战争直接撕开了欧盟外带英国“能源不自主”的遮羞布。
因此,即便是没有美国的参与,中、欧两大市场的需求也足以保证新能源产业的继续扩张。从中长期来看,即便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年放缓,但是欧洲新能源汽车与国际市场的储能产业仍处在从0到1的发展阶段,具备广阔的增长空间。
把握住优质锂矿资源的控制权,也就相当于拿到了这两个市场的入场券。但如果失去了世界优质锂矿的控制权,在如今的国际环境下,到时面临的不仅仅是价格高低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拿到供应的问题。
04
结语
在大宗商品市场,流传着一句话:
不在波动的周期中刻舟求剑。
在漫长的产业周期中,由于产业格局与产业特性的变化,我们无法从价格的变动中寻找规律。但是我们可以从产业的发展中汲取教训:
矿业作为强周期属性,价格波峰越陡峭,价格低谷就会来得越猛烈,反之亦然。这就是周期的规律,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挡。供需双方就如同在拔河,当力量僵持之际,价格趋于一个稳定的价格区间震荡。一旦市场出现突发性变量,稳定性就会被迅速打破。
届时,对于下游汽车与中游电池企业而言,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成本高压。
皮尔巴拉矿业前CEO布林登斯就曾在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会上表示:
“汽车制造商已经在方向盘上睡着了。近5年来,他们对电池原材料供应商的关注度不够,现在这又回来困扰着他们。”
虽然锂价在谷底已经震荡了一年多的时间,但对于这种供应链关系相对单一的品种而言,其上涨的理由始终存在——全球主要大市场都在面临新能源转型,锂离子电池的技术地位不可撼动。对于当下的新能源产业,更应该关注的是中资企业在海外的锂矿资源储备的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像力拓一样,借助行业的低谷周期,进一步拓阔世界优质锂矿项目的控制范围。
上游锂矿与中游的电池、下游的整车从来都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协同关系。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走向成熟,将技术、产品向全球扩散之际,更是需要上游产业的支持。中国新能源产业也需要更多像天齐、赣锋这样敢于扛着杠杆出海争夺优质资源的企业。
这些资产并不是上游某家公司的资产,而是属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