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蔚来:让蔚来的归蔚来,让未来的归未来
6天前,关于你创始人的文章《蔚来李斌,2019年最惨的人》刷屏了。之后,力挺你的表态又刷屏了。
我也是深有感触。我想说:生意就是生意,不是革命事业,没有必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然,想不想干,那是你的事。能不能干下去,最有发言权的,也是你自己。
如果你还要干下去,希望你有足够多的商业理由,不是因为情怀,也不是因为大家让你干下去。
我也想对你的诸位创始人说,没必要all in。据说贾老板个人破产前,给老婆和孩子都安排好了退路。这说明贾老板还是有人性的——连家庭都不顾的人,说他想消灭城市的雾霾,太可疑了。创业就是风险投资,一个成熟的投资者不应该把所有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哪怕是自己的篮子。
很多新造车势力把你奉为带头大哥,希望你估值高,更不能倒了。因为你估值低,或者融不到钱,很可能影响它们融资。
我觉得,会这么想的人,把造车就当成了融资游戏,干一票就想走。真想造车,真要做企业,既然在一个行业里面,免不了竞争,必须尽力打败对手,包括打败带头大哥。
一个行业,如果没有优胜劣汰,就失去了生命力。会有外力打破格局,把之前和气生财、相安无事的玩家,都扫地出门。
曾经,很多人把贾跃亭当带头大哥,希望FF估值高,以为这样新造车势力估值就能水涨船高。结果呢?相当程度上,贾跃亭和FF影响了新造车势力的整体形象。
你是新造车势力的一员,现在的困难也是整个群体的困难。困难是怎么来的?
这里有近百个创始人的误判。他们聪明过人,往往功成名就,但还是低估了风险,高估了收益。怎么有这么大规模的误判?
我想起了近百年来两次最大的经济危机——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金融危机。对经济危机有深刻研究的观察者判断,危机的源头是货币超发,资产价格被刻意压低。资本家过分乐观,因此过度投资——无论是实业、房地产,还是金融产品都是如此。
我觉得中国新造车运动与此类似。
前几年,太多资金在市场寻找创投项目。同时,政府干预经济,鼓励产业,外界又有特斯拉效应遥相呼应,新造车成为风口。连地方政府的财政投资平台,都纷纷入局。整个国家,如同一个莽撞的年轻人,不管风险,一心博高收益。结果是典型的资源错配,太多的资源投入到这项风险极高、门槛极高的行业。
怎么办?
关于经济危机的解法,凯恩斯学派倾向于财政干预政策,搞经济刺激,利用更多的货币和财政,创造需求、解套投资。但是,很多有见地的经济学家反对这一举措。因为,如果资源错配的问题没有解决,一旦刺激无以为继,危机就会再次爆发。如同一场大地震之后,余震绵绵。
合理的解法有点残忍:保持货币和财政的中性,让该死掉的企业死掉——市场需要一次“清算(liquidation)”。长期看这不是坏事,市场可以迎来一次资产重组的机会,资金、人才、技术,可以流动到更有效率的企业中去。有破产的企业,才有兴起的企业。这就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头前万木春”。
这正是现在汽车行业的问题。在中国汽车市场爆发性增长时,汽车厂的日子再好不过了。但随着市场见顶,很多车企已经病入膏肓。不过,直到今天,传统造车企业,以及造车企业,都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破产清算的。结果是什么呢?大家都不好过。
当然,我不是说你就应该破产清算。我是说低效的企业就应该破产清算。我也不是“落井下石”,在新造车势力普遍困难的今天来幸灾乐祸。这是我第二次呼吁作为一个整体的新造车企业好聚好散。上一次,是2018年5月。(参看旧文:多数新造车企业,是时候分行李了)
你怎么干下去,应该也有很多选择。你现在还不算一个成功的汽车企业,但已经是有一定基础的汽车品牌。起码你的知名度,已经很大。如果和高效的研发、生产和营销团队对接,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你的经历,确实是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一段。你的现员工、前员工,一定有很多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也许可以用到别的企业上。这也会是你的另一种延续。聚做一团火,散作满天星——这是我们媒体行业“南方系”媒体人的自我期许,不也是一种美吗?
如果你还要坚持独立发展,我也尊重你的选择。你好好赚钱,不要背什么社会责任的包袱,也不用扛什么新造车运动的大旗。
无论你成与败,人类出行终将走向零排放。蔚蓝的颜色,终将回到城市的上空。我相信这一目标的实现,源自所有人的努力,从未想过放在你或者任何一个企业的肩上。
让蔚来的归蔚来;让未来的归未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