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蔚来,又又一个蔚来,又又又一个蔚来?
广汽蔚来概念车
上周,我们看到了“又一个蔚来”——广汽蔚来推出了新品牌“HYCAN合创”(下图),并且公开了首款概念车。量产车将于2019年底发布,2020年上半年交付。
除了广汽蔚来,我们知道还有一个“蔚来”——长安蔚来,成立于2018年7月。长安蔚来计划总投资50亿元,计划研发三款车型,第一款于2020年投产。
还有没有别的“蔚来”?
也许有一个。2017年5月,蔚来汽车关联公司蔚来能源投资(湖北)有限公司,和湖北省科技投资公司合资成立了武汉蔚来能源有限公司(下称蔚来能源)。
蔚来能源,从其名称及其下属公司,还有业务范围来看,显然是基于蔚来车型的换电、充电,延伸到全生命周期能源管理的公司。
“能源服务不仅是加电。电池才是更大的市场。”蔚来电源管理副总裁沈斐曾经如此描述过蔚来能源管理业务。
沈斐演讲PPT照片
在常规的充换电之外,蔚来在能源管理上的创新将包括,电池升级、电池多场景梯次利用。总体而言,蔚来将管理25亿以上的电池资产,从生产、一次利用、梯次利用到回收全覆盖,能够集约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挖掘电池最大价值。
沈斐演讲PPT照片
这就有点像收购了SolarCity的特斯拉了,如马斯克所说,特斯拉不仅是汽车公司,还是能源公司。
以上都是已经成为现实的“蔚来”,还可不可以再来一个“蔚来”?
当然可以有。就像已经进入网约车的小鹏、新特,蔚来完全可以进军出行领域。大家都知道李斌和蔚来资本在出行领域投资已经不少,他们完全可以讲一个出行故事。
还能不能再再来一个“蔚来”?
还可以。如果你看了华人运通的新闻,就知道华人运通创始人丁磊,已经提出要把“智能汽车”、“智捷交通”以及“智慧城市”统一起来,做智慧城市的架构师。“蔚来”也可以讲一个“智慧嘉定”“智慧江宁”的故事——只要你发挥想象,还可以创造更多“蔚来”,如同马斯克,地球也不会是你的极限。
这样有点编排事实、冤枉蔚来。就蔚来已经做的事情而言,只有一个蔚来,无论长安蔚来、广汽蔚来还是蔚来能源,都是蔚来汽车旗下的业务。
我强调的其实还是核心商业模式。蔚来看来不能一种造车模式运转起来,所以需要多种造车模式,以及造车之外的商业模式,才能活下去。
蔚来的这种“合创”模式,也可以理解为融资模式。在广汽蔚来当中,有广汽的45%股权,无需蔚来独自承担。
广汽蔚来股权结构,资料来源:广汽蔚来官网
在长安蔚来,长安汽车同样持股45%。在蔚来能源,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投入48.98%。由此,蔚来在一个个项目或者业务上与其他人“合创”,来获得持续经营的资金。这确实是一种集约使用资源的创新。
在此基础上,蔚来在上市公司层面,再以长安蔚来、广汽蔚来、蔚来能源项目来融资行不行?我想也是可以的。
本文虽然以蔚来为题,其实说的还是新造车企业:如果最初商业模式不能赚钱或者存活,能不能不断创新模式和业务,持续融资活下去?
我的问号是巨大的。
首先,在初始模式下,新创模式和业务,意味着更多的投入,对于资源有限的新造车企业来说,更是困难。我们做一个极端假设。假如蔚来没有搞换电模式,和其他电动车企一样,只支持充电,并且在公共充电领域完全依赖社会充电网络,蔚来可以省下多少投资?也许传说中被停掉的轿车项目,已经出来了呢?也许自建工厂都够了。
其次,在既有模式下,每新增一个链条,就又增加一重风险,需要的是核心业务之外能力。创始团队总有一个专业领域,不是全知全能。如果说造车不赚钱,但是加上网约车业务就能赚钱,那也许你搞错了创业方向,你应该一开始就去做网约车。
第三,不是有协同效应吗?既造车又运营,起码买车可以成本价,比起单做运营、从外面采购同样的车,肯定更划算。
现实显然不是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各行各业,无论多么成功的企业,多数都没有向上下游延伸,而只是做好自己分内之事。苹果为什么不造手机?巴菲特为什么不投一个产业链,然后把产业链上的企业都捏到一起,做成一个巨无霸?
企业的边界在哪里?为什么即便是商业巨头也不在上下游不断扩张?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揭示了奥秘。一个产品或者服务,企业可以选择通过市场获得,也可以自己提供。企业对比的是,市场的交易成本和自己提供的管理成本。当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大于管理边际成本时,这个产品或者服务才会进入到企业内部。
在现在信息流通、物流都空前发达的背景下,交易成本是不断降低的。
反过来,一项产品和服务在企业内部提供,所需的管理成本是巨大的,特别是考虑到边际效应。有些企业自建公共充电网络,哪怕你只是新建一个充电站,你也要建立一个完整充电采购、运营、维护团队,和面向全国电动车企、建设成千上万个的运营商比较,后者的规模效应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他们都还在亏钱。
如果你充电站建到很多,是不是就有优势了?
哪怕你做到了大众汽车、通用汽车这么大规模,他们仍然是从市场上采购大部分零部件。这是德系、美系车企的通常做法。日韩系汽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往往有股权关系,但是仍然是企业之外运作的。
模式创新、业务创新,知难行易。根本问题还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何在?人人都在说寒冬,新造车企业此时应对方法是模式创新、上下游延伸,似乎是南辕北辙。你最初用来说服投资者的核心能力,到底有没有?你自己信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