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还是不造车划算
在销量遭遇挑战后,华为加大了对问界的控制力,至少在宣传力度上。
3月8日,AITO汽车微信公众号发布“HUAWEI问界,自由掌握方向盘吧!”的文案。至此,“HUAWEI问界”首次正式露出,这也意味着华为构建生态汽车品牌“HUAWEI问界”正式走向前台。
从华为终端业务CEO余承东提出“华为生态汽车”,到“HUAWEI问界”进入品牌宣传文案,问界品牌的“含华量”不断提升。
据接近华为人士介绍,其背后原因很大程度在于降低C端消费者对于品牌的理解成本。“尽管业内人都知道华为有智选模式、HI模式,以及零部件供应商模式等,但消费者很多不清楚。比如一些认为阿维塔也属于‘华为汽车’。”
在上述人士看来,华为希望通过“生态联盟”概念,告诉消费者哪些产品华为加持份量更重。至于合作模式,则是完全没有变化,华为生态汽车即智选模式,华为从产品定义到设计、研发、销售等依旧全程参与。
另有一层原因可能是,华为与奇瑞、江淮等品牌合作车型已在设计研发中,蓄势待发,后两者肯定不愿意活在赛力斯的“阴影”,与此同时打造新品牌耗时耗力耗钱,在此之下,加重问界品牌的“华为味”,显得十分必要。
至于三年之期将至,华为是否会下场造车问题,依然得到了否定的答案。但对此,我们好像也不再意外。
01
智选模式“来钱快”
华为为什么要发展汽车业务。答案很明显:赚钱。
2019年以来,华为业绩增速明显放缓且出现负增长,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华为营收分别为8588.33亿元、8913.68亿元和6368.07亿元。
其中,消费者业务(现已更名为终端业务)下滑最为明显。2019年至2021年消费者业务营收分别为4673.04亿元、4829.16亿元和2434.31亿元。
资料来源:华为;制图:电动汽车观察家
这主要因为手机销量的下滑。
根据行业研究机构Omdia数据,2021年剥离了荣耀之后,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跌至全球第9位,华为急需拓展新的增量赛道和业务。而想要填补2500亿营收,智能汽车业务是最好的选择。
华为早从2013年就进入汽车业务,最开始从传统零部件供应商做起;直至2020年10月推出Huawei Inside(HI)模式,尝试和车企联合开发,提供自动驾驶软硬件、智能汽车全栈解决方案;2021年4月,又推出华为智选模式,更加深入参与产品定义和整车设计,产品进入到华为渠道销售。最终华为形成了零部件Tier 1模式、HI和智选三种模式。
显然,伴随着商业模式的不断扩展,华为在其中的参与度逐渐加深,其中,与赛力斯的合作为智选模式首个落地案例,双方在2021年12月发布AITO问界品牌,此后华为智选模式也被称为问界模式。
相比HI模式,智选模式车型“华味”更足,在鸿蒙座舱、核心部件、产品定义、车辆调教、渠道销售、品牌营销等方面获得华为赋能,且有不断加强趋势。
智选模式和HI模式对比
首先是配置搭载方面,尽管智选模式和HI模式都选用鸿蒙车机,但前者采用原生鸿蒙座舱;后者则是仅使用华为的模块和系统,即运用鸿蒙系统的底层能力,车企自身主导智能座舱的定义,未能充分发挥华为在手机领域的UI设计经验。
至于智能驾驶部分,HI模式目前稍胜一筹,但这并不是当下多数消费者的“痛点”,且后续智选模式车型也将搭载华为高阶智能驾驶方案。
其次,在营销和渠道方面,智选模式则是充分享受华为营销资源的倾斜,一方面,产品首发登陆华为新品发布会;另一方面,进入华为门店进行销售,能够以较低的边际成本、快速建立数量较多的问界体验门店,且相较于新势力车企门店数量下沉程度高。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问界品牌共有合计986个体验中心和用户中心,提供销售、交付、售后等综合服务,数量大幅超越特斯拉和蔚小理。此外,截止2022年12月31日,全国已经有170家AITO用户中心完成形象升级。
问界与部分造车新势力门店数量(家)。制图:电动汽车观察家
第三,品宣上则是强化优势、弱化短板,在加大宣传鸿蒙车机“天花板”地位、强调零重力座椅创新的同时,弱化智能驾驶能力不足的短板。
在此之下,问界品牌月销快速破万。
华为之所以愿意给予问界如此大支撑力度背后,是利益的驱动。
根据此前多家媒体报道的消息,华为高管曾透露,在智选模式下华为与厂家的分成大概是1:9。以售价29.48万元的问界M5四驱性能版为例,华为单车约能拿到3万元。其中,20%为技术授权费用,大概是6000元,剩下2.4万元为华为各大商城的销售费用,这里涉及到门店建设、场地投入、人员培训、售前售后服务等等。
可以看到,销售收入是华为收入的大头,这也是华为力推智选模式的原因。
毕竟余承东在2022年12月8日举办的华为内部会议上宣称,华为车BU要在2025年实现盈利。
华为车BU及其他车企研发投入情况(亿元)。制图:电动汽车观察家
根据华为方面财务数据显示,2021年车BU研发投入为70亿元,2022年全年预计约为105亿元。不考虑其他因素,粗略计算,以单车获得3万元、研发投入105亿元大致推算,华为想要实现盈利,需要按照智选模式卖出35万辆车。
如果,华为直接下场造车呢?能不能更快创造2500亿的营收,或者盈利呢?
难度都非常大。
营收方面,即便以单车价格30万价格来算,需要83万辆产销才能达到。目前,成立七八年之久的蔚小理,已经是表现上佳的新势力,年销量刚刚过10万辆门槛。特斯拉花了17年,才卖到50万辆规模。
盈利呢?特斯拉花了17年才盈利;蔚小理目前都没有盈利,最有希望盈利的理想汽车,今年可能盈利——用时7年。
这两年,智能电动车企纷纷抱怨,造车不赚钱,钱都让上游赚了,所言不虚。
相对下场造车,华为智选模式,一方面有高价值核心零部件的高毛利,另一方面有强力渠道和粉丝变现,比起苦哈哈的造车生意,更加划算。
也能更快上量。一个华为不造车,三四个、五六个“赛力斯”都在为华为造车——车型平台、供应链、工厂、服务体系都是现成的。赛力斯都能帮华为在2022年卖过7.5万辆,后续的奇瑞、江淮或者其他企业,每家帮华为卖10万辆。“华为汽车”就有望迅速突破50万辆。
对于“等米下锅”的华为门店来说,问界车型要多多益善,而且越快越好,时间真的是生命。
02
华为为什么坚称不造车?
华为不下场造车,还有资质、工厂,以及外部环境等多个因素。
首先是资质问题,参考其他造车新势力,一般有三个路径来解决汽车生产问题:收购资质、申请资质、代工生产。
目前来看,三种方式管控都在加严。
《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于2019年施行
2018年底,《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发布,汽车投资项目核准事项全面取消,改为地方备案管理。由此,新建纯电动乘用车整车类投资项目监管层级,从国家发改委核准变更为省级发改委备案。
市场曾一度乐观地认为上述政策发布标志着新能源汽车资质的放开,但实际上,发改委在备案制下对新建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一方面,收购资质不容易实现。“管理规定”明确禁止燃油汽车企业整体搬迁至外省或对行业管理部门特别公示的燃油汽车企业进行投资。
另一方面,申请生产资质面临高难度。如,要求投资项目所在省份:上两个年度汽车产能利用率均高于同产品类别行业平均水平;现有新建独立同产品类别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均已建成且年产量达到建设规模。
此外,根据多家媒体消息,2021年发改委又发布内部文件,再次将汽车投资项目管理收归管控之中,从严、从紧进行“窗口指导”。
不同车企开发模式对比
第三种方式代工生产也被禁止。2022年4月,工信部曾出台《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委托生产试点工作的通知》,对于代工模式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委托企业和受托企业,都必须是已经获得资质的企业,即所谓“双资质”。这意味着无资质企业找有资质车企代工的模式,几乎变得不可能。
工厂问题,则是基于资质之下。如果无法获得资质,建立整车工厂的价值不大。而一旦资质问题得以解决,华为自建工厂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优于“不造车”模式。建设工厂本身也需要时间、金钱的支撑。以华为江淮工厂为例,项目总投资26亿元,且至2024年1月15日才能竣工验收完成。届时智能汽车市场或许又是另一番景象。
尽管资质获取、工厂建设存在一定的难度,但都不属于完全无法克服的问题。更大的困难在于“制裁”二字。这方面,华为的手机业务是深受其害。
2018年是华为手机高光时刻,跻身世界第二大手机厂商,市场份额达14.6%位于三星之后、苹果之前;2019年,华为的手机业务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出货量2.4亿台左右,市场份额高达20%,保持着第二的地位。
HUAWEI P50 Pocket旗舰折叠屏手机不支持5G
但是从2019年开始,华为3年内受到了美国4次制裁,手机业务遭受冲击,销量、营收等大幅下滑。
2020年、2021年华为手机销量大幅下滑,2020出货量约为1.9亿台,2021年,在剥离荣耀之后,华为的手机出货量更是大幅下降,仅为3500万台,同比下滑82%。基本丧失手机市场统治力。
因此,在手机市场无力回天,布局智能汽车赛道势在必行的当下,既想利用现有渠道、减少投入,又能避开各方面因素干扰,华为“不造车”,或者说不以华为名字造车,是最好的方式。
03
问界要打造怎样“朋友圈”
显然,华为已经借由赛力斯完成“敲门砖”,接下来需要扩大规模。
实际上,华为早期曾接触过多家车企,但国资背景居多的自主车企决策机制相对较长、且不愿失去话语权,因此华为智选业务首个合作车企是重庆地方民企背景、决策相对灵活的赛力斯。
赛力斯几乎倾尽公司所有资源,全力配合华为,成绩也是显著的。自2022年3月正式启动交付至去年底,旗下系列车型累计销售7.5万辆新车。
不过,时间进入2023年,问界有点后劲不足的意思。
2023年1月,问界整个品牌的总销量为4469辆;2月在车市整体回暖趋势下,问界销量却在进一步下滑,只有3000辆。
与此同时,问界一直存在店效较低问题。根据中信证券数据,问界2022年11月的店效为12台(零售销量与月末门店数量的比值),远低于比亚迪60台/月,也低于蔚小理37、14、59台的店效。
华为急需逆转问界销量下滑趋势,提高单店效益,实现盈利,并基于此展开一系列行动。
华为改变品牌宣传语
一方面,不断增加“含华量”,加深消费者脑中问界品牌的“华为意识”。前脚余承东刚提出华为生态汽车概念,后脚华为宣传语也从“AITO问界”变成“HUAWEI问界”。据接近华为人士称,去年问界品牌的任务是活下来,今年会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线索获取能力。
另一方面,不断扩大朋友圈。综合中建集团官网中标信息、合肥日报等消息,奇瑞和江淮都已经加入智选合作的模式。作为传统车企,奇瑞和江淮此前都曾多次尝试推出过15万元甚至2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车型,但销量都表现不佳,与华为合作后或许能实现优势互补。
不过显然,在此前大众的观念里,问界是华为和赛力斯的合资品牌,奇瑞、江淮与华为合作车型不想框在这一定位之中,但重新打造品牌、渠道等耗时耗力耗钱。因此,华为提出,华为生态汽车,乃至问界生态联盟概念。
至于品牌,华为还需要解决“HUAWEI问界”归属问题。另有行业人士称,问界全用户中心(交付中心)目前所有权也在赛力斯。
智选模式下分车企车型规划。图片来源:中信证券
未来,在产品价格和定位上,华为与各车企合作会有所区分。目前综合各方消息来看,赛力斯智选车型主打20万元以上价格带的增程混动车型;奇瑞汽车首款智选车型或为20万-30万元价格区间纯电动车,是智选模式下的首款轿车,计划2023年四季度发布;江淮汽车智选车型预计2024年推出,首款车型为高端MPV。
但同样的是,华为生态联盟下的所有产品,都将使用华为全家桶,即同时搭载华为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产品。
从零部件起步,到HI模式、智选模式,再至如今的“生态联盟”,华为一步步加深与车企合作话语权的同时,不断规避各种可能性“伤害”,咬死不造车。至于未来是否会官宣造车,要看联盟模式能否走通、走好了。